不少家長安排了小學 補習後,卻發現孩子成績不如預期,甚至出現抗拒學習的狀況。這時候家長常會懷疑:「是不是補習班不好?還是老師教得不夠?」但其實,有時問題不在補習本身,而是家長角色的參與方式出了問題。
第一個常見錯誤是「過度依賴補習老師」。不少家長在安排小學 補習後,就完全把學習責任交給老師,忽略了自己在家應該提供的支持。
第二個錯誤是「以成績為唯一指標」。如果家長只關心考試分數,而忽略孩子是否理解內容、是否建立學習動機,孩子容易覺得學習只是為了取悅父母,久而久之會失去內在動力。
第三個錯誤是「補太多、壓力太大」。有些家長把孩子行程排得滿滿,小學 補習結束還要上其他才藝課,導致孩子身心俱疲。長期累積壓力,會讓孩子對任何學習都產生抗拒。適度留白、給予喘息時間,反而能提升學習吸收力。
第四,是「缺乏溝通與傾聽」。小學 補習過程中,家長應該定期與孩子對話,了解補習狀況與感受,並視情況調整安排,讓小學 補習真正對症下藥。當補習一段時間未見進步,家長應主動與老師溝通,檢視教學內容、方式是否適合。有時候換老師、調整教材或減少頻率,反而能突破停滯。當家長用對方式參與,補習才不會流於形式,而是幫助孩子打好根基、激發潛能。小學 補習不該是僵化的流程,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學習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