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育資源日益多元的今天,不少家長認為補習社的效率比學校更高,甚至有人寄望它能取代正規教育。然而,這樣的看法其實過於片面。補習社的核心定位,是針對學生在課業中遇到的困難進行補充,無論是知識漏洞還是考試技巧,補習社能在短期內提供增強訓練。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可以完全覆蓋學校的角色。學校教育除了知識傳授,還承擔著社交發展、品格養成和綜合素養培養等任務,這些都是補習社難以全面涵蓋的部分。
另一方面,補習社的課程設計通常以成績為核心導向,特別強調應考技巧與模擬練習。這種安排固然對短期成績提升有效,卻較少觸及學生的興趣發展或創意思維培養。長期下來,孩子可能陷入「學習只是為了考試」的觀念,而忽視了知識本身的價值。如果家長忽略學校教育在綜合素養上的培養,僅僅把希望寄託在補習社,孩子可能在短期內表現不錯,但卻容易缺乏跨領域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這些不足往往會在往後的升學或職涯階段逐漸凸顯。
因此,我們應該將補習看作一種「補充」,而不是「替代」。它的強項在於彌補短板、增強應試能力,至於孩子人格塑造、合作交流以及全面的知識建構,仍需要學校來承擔。家長若能正確理解兩者的分工,就能在不同情境下幫助孩子獲得平衡:既能充分利用補習的專業支持,又能維持學校教育的完整性。如此一來,孩子才能兼顧成績提升與全面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