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開始小學 補習後,不少家庭出現了一個新課題:親子之間的互動變了。有的孩子因為課後時間被填滿,變得疲累、煩躁;有的家長則變成「課業監督員」,每天追著孩子複習、寫作業。原本和樂的親子關係,漸漸多了壓力與衝突。
其實,問題不在補習本身,而在於家長怎麼參與孩子的學習。如果父母只是把小學 補習當成成績提升的工具,將期待全放在孩子身上,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與壓力,那麼補習很可能成為關係緊張的導火線。
父母可以先與孩子共同討論補習的目標與安排,而非單方面決定。當孩子知道父母是站在他這邊,而不是推著他往前跑,就會更願意配合,也比較不會有抗拒情緒。小學 補習前的這份「參與感」,有助於建立信任與互動。
再者,家長應該從「監督者」的角色,轉變為「支持者」。與其每天催促孩子讀書,不如一起訂下學習計畫,讓孩子有自主安排的空間。小學 補習回來後,不需要立刻問成績或題數,而是可以聊聊今天學了什麼、有沒有有趣的內容、哪裡覺得難。
並非每一件事都要親力親為,適度交給補習老師專業處理,反而能讓家庭關係更輕鬆。若發現孩子在小學 補習後情緒不穩或表現下滑,也應及時與老師溝通,調整教學方式或學習壓力,而不是一味怪罪孩子不夠努力。當小學 補習的安排能與孩子的需求同步,家長用陪伴與理解的方式參與其中,不但能提升學習成果,也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、更穩固。